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_出师表原文及翻译

2023-06-01 18:15:50   来源:互联网

1、诸葛亮  先帝创业未半(1)而中道崩殂(2)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(3)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(4)。

2、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(5)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(6),盖追先帝之殊遇(7)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
3、诚宜开张圣听(8),以光先帝遗德(9),恢弘志士之气(10),不宜妄自菲薄(11),引喻失义(12),以寒忠谏之路也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4、  宫中府中(13),俱为一体,陟罚臧否(14),不宜异同(15)。

5、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(16)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(17)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(18),不宜偏私(19),使内外异法也(20)。

6、  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(21),此皆良实,志虑忠纯(22),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(23)。

7、愚以为宫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咨之(24),然后施行,必能裨补阙漏(25),有所广益(26)。

8、  将军向宠(27),性行淑均(28),晓畅军事(29),试用于昔日(30),先帝称之曰能,是以众议举宠为督(31)。

9、愚以为营中之事(32)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陈和睦(33),优劣得所(34)。

10、  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(35)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(36)。

11、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、灵也(37)。

12、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(38),此悉贞良死节之臣(39),愿陛下亲之信之,则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也(40)。

13、  臣本布衣(41),躬耕于南阳(42)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(43)。

14、先帝不以臣卑鄙(44),猥自枉屈(45)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(46)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(47)。

15、后值倾覆(48)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尔来二十有一年矣(49)。

16、  先帝知臣谨慎,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(50)。

17、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(51)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,故五月渡泸(52),深入不毛(53)。

18、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(54)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(55),攘除奸凶(56)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(57)。

19、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

20、至于斟酌损益(58),进尽忠方,则攸之、祎、允之任也。

21、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(59),不效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灵。

22、若无兴德之言,则责攸之、祎、允等之慢(60),以彰其咎(61);陛下亦宜自谋,以谘诹善道(62),察纳雅言(63),深追先帝遗诏(64)。

23、臣不胜受恩感激。

24、  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(65),不知所言。

25、[作者简介]  诸葛亮(181--234),字孔明,琅玡阳都(今山东省沂水县)人,曾居隆中。

26、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,历史上有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。

27、陈寿说他“少有逸群之才,英霜之器,身长八尺,容貌甚伟”。

28、汉末避乱荆州,躬耕隐居。

29、常以管仲、乐毅自比。

30、后辅佐刘备,联合孙权,在赤壁地方打败曹操,占领荆州,西取益州,建蜀汉。

31、刘备称帝,他任丞相。

32、刘备死,受托辅助后主刘禅。

33、他志在恢复汉室,统一中国,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,建安十二年(234)死于军中,终年五十四岁。

34、著有《诸葛亮集》。

35、[注释]  (1)先帝:指刘备。

36、因刘备此时已死,故称先帝。

37、未半:此指没完成帝业。

38、   (2)中道:犹言半路。

39、崩殂(cú):死。

40、古代帝王死亡叫“崩”,也叫“殂”。

41、  (3)盐州疲弊:指蜀汉力量衰微,处境艰难。

42、益州,今四川省一带,这里指蜀汉政权。

43、疲弊,困乏无力。

44、  (4)诚:的确。

45、秋:时候。

46、  (5)侍卫之臣:服侍、保卫皇帝的臣下。

47、  (6)忘身:不顾自身危难。

48、  (7)盖:连词,表推断原因。

49、殊遇:优异的待遇。

50、殊,不一般,特异。

51、  (8)开张圣听:扩大主上的听闻。

52、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。

53、开张,扩大,与下文“塞”相对。

54、  (9)光:发扬发大。

55、遗德:留下的美德。

56、  (10)恢弘:发扬扩大。

57、恢,大。

58、弘,大。

59、  (11)妄自菲薄:随意看轻自己。

60、妄,随意。

61、菲薄,微薄,轻视。

62、  (12)引喻失义:讲话不当。

63、引喻,称引、比喻。

64、失义,失当,违背大义。

65、  (13)宫:指皇宫。

66、府:指丞相府。

67、  (14)陟(zhì):提升。

68、罚:惩罚。

69、臧:表扬。

70、否:批评。

71、  (15)异同:不同。

72、  (16)作奸犯科:干不正当的事违犯法令。

73、作奸,干坏事。

74、科,科条,法令。

75、  (17)宣付有司论其刑赏:应交给主管官吏,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。

76、有司,官吏,此指主管刑赏的官吏。

77、论,判定。

78、  (18)昭:显示。

79、平明:人平,不昏庸。

80、理:治。

81、  (19)偏私:偏袒私情。

82、  (20)内外:指官廷内外。

83、异法:行不同的法度。

84、这几句话,据《三国志·蜀志·董允传》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。

85、  (21)侍中、侍郎:官名,皇帝的亲臣。

86、郭攸之:南阳人,当时任刘禅的侍中。

87、费祎(yī):字文伟,江夏人,刘备时任太子舍人,刘禅继位后,任费门侍郎,后升为侍中。

88、董允:字休昭,南郡枝江人,刘备时为太子舍人,刘禅继位,升任黄门侍郎,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。

89、   (22)志虑:志趣、思想。

90、忠纯:忠诚纯洁。

91、  (23)简:挑选。

92、拔:提升。

93、遗:留给。

94、  (24)悉:全部。

95、咨(zī)之: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。

96、咨,询问,征求意见。

97、之,指郭攸之等人。

98、  (25)裨(bì):补。

99、阙漏:同“缺漏”,缺点和疏漏。

100、  (26)广益:增益。

101、  (27)向宠:三国襄阳宜城人,刘备时任牙门将,刘禅继位,被封为都亭侯,后任中部督。

102、  (28)性行淑均:性格品德善良平正。

103、淑,善良。

104、均,公正。

105、  (29)晓畅:明达,通晓。

106、  (30)试用于昔日:据《三国志·蜀志·向朗传》记载,章武二年(公元222年)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,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,“试用于昔日”指当此。

107、  (31)督:指中部督。

108、  (32)营:军营、军队。

109、  (33)行(háng)陈:指部队。

110、陈,“阵”的古字。

111、  (34)优劣得所:能力好坏各得其所,即用人得当。

112、  (35)先汉:前汉,即西汉。

113、  (36)后汉:东汉。

114、倾颓:倾覆,灭亡。

115、  (37)桓、灵:指桓帝刘志、灵帝刘宏。

116、这两个东汉末年的皇帝政治腐败,使刘汉王朝倾覆。

117、  (38)侍中:指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。

118、尚书:这里指陈震,南阳人,公元二二五年(建兴3年)任尚书,后升为尚书令。

119、长史:这里指张裔,成都人,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,当时任参军。

120、诸葛亮出驻汉中,留下蒋琬、张裔统管丞相府事,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:“臣若不幸,后事宜以付琬”。

121、  (39)死节:为国而死的气节。

122、  (40)隆:兴盛。

123、计日:计算着天数,指时日不远。

124、  (41)布衣:平民。

125、  (42)躬耕:亲自耕种。

126、南阳:指隆中,在湖北省襄阳城西。

127、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。

128、  (43)闻:有名望,闻名。

129、达:通达,此指官运通达。

130、诸侯: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。

131、  (44)卑鄙:地位、身分卑下,见识鄙野。

132、卑,身分低下。

133、鄙,鄙野,粗野。

134、  (45)猥(wěi):屈辱。

135、枉屈:枉驾屈就。

136、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,对刘备来说是屈辱,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。

137、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。

138、  (46)三顾臣于草庐之中:“三顾”即指此事。

139、顾,看,看望。

140、  (47)许:答应,许允。

141、驱驰:指奔走效力。

142、  (48)后值倾覆:以后遇到危难。

143、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,退至夏口,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,共同抵抗曹操。

144、本句,连同下句即指此事。

145、  (49)尔来:从那时以来。

146、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。

147、  (50)大事:指章武三年(公元223年)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,复兴汉室,统一中国的大事。

148、  (51)夙夜:日日夜夜。

149、夙,清晨。

150、  (52)五月渡泸:建兴元年(公元223年)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,建兴三年(公元225年)诸葛亮率师南征,五月渡泸水,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,下句“南方已定”即指此。

151、泸,泸水,即金沙江。

152、  (53)不毛:不长草木,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。

153、  (54)奖率:激励率领。

154、三军: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、中、下三军,三军即全军。

155、  (55)庶:庶几,希望。

156、竭:尽。

157、驽钝: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。

158、驽,劣马,指才能低劣。

159、钝,刀刃不锋利,指头脑不灵活,做事迟钝。

160、  (56)攘(ràng)除:排除,铲除。

161、奸凶:此指曹魏政权。

162、  (57)旧都: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。

163、  (58)斟酌:权衡。

164、  (59)托臣以讨贼复之效: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。

165、托,委托,交给。

166、效,效命的任务。

167、  (60)慢:怠慢,懈惰。

168、  (61)彰:表明。

169、咎:罪过。

170、  (62)谘诹(zōu)善道:征求好的建议。

171、诹,征询。

172、  (63)察纳:考察采纳。

173、雅言:正确意见。

174、  (64)深追;深切地追念。

175、遗诏: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。

176、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: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”。

177、  (65)临表涕零:面对着《表》落泪。

178、涕零,落泪。

179、[译文]  先帝创业(还)没有完成一半,便中途去世了。

180、现在天下分成了三个国家,我们蜀国军力疲惫,财力不足,这实在是万分危急,(决定我们国家)生死存亡的时刻啊。

181、但是侍卫的大臣们能在朝廷内毫不懈怠,忠诚的将士们在外拼死作战的原因,大概是追念先帝的特殊待遇,想以此报答陛下啊!(陛下)实在应该扩大自己的听闻,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,振兴志士的气节,不应该轻率地小看自己,在发表政见的时候放弃了原则,以致堵塞了臣下向您直言规劝的道路啊。

182、  宫廷中的近臣,相府中的官员,都是一个整体,晋拔、惩治(官员),对官员进行考查褒贬,不应该(因在宫中或府中而)有所不同。

183、假若有做了坏事,违犯了法令或者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,应当(把他们)交给主管的官员去判定他们(应该得到的)处罚或奖赏,用来昭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法治,不应当偏袒和私爱,使宫内外存在着不同的法度啊。

184、  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,全都是善良诚实、心地忠贞、思想纯正的人,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。

185、我认为宫廷内的事情,不管大大小小,都要拿来向他们咨询,然后再去施行,一定能避免错误、防止疏漏,收到更大的效果。

186、  将军向宠,性情善良,行为公正,精通军事,在往日任用他时,先帝称赞他说:是个有能力的将才,因此大家一致推举他做中部督。

187、我认为军营中的事,全拿来询问他,就必定使军队上下团结一致,使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都能各自发挥作用。

188、  亲近贤臣,远离小人,这是前汉时期天下兴隆的原因;亲近小人,疏远贤臣,这是后汉时期国家所以衰败的原因啊。

189、先帝在位的时候,常常跟我谈论这些历史事实,没有一次不叹气并对桓帝、灵帝(的昏庸)表示痛心和遗憾的。

190、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这些人全都是忠贞贤良且能以死报国的大臣,希望陛下能亲近他们,信任他们,(如果做到这些)那么汉家帝业的振兴,便指日可待了。

191、  我本来是个普通的平民百姓,亲自在南阳种田,(只想)在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,并不想显姓扬名,在诸侯那里谋求高官厚禄。

192、(但)先帝没有嫌弃我卑陋粗俗,(竟然)降低自己的身份,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,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,(我)因此很感激,于是答应先帝愿意(为他)奔走效劳。

193、后来遭受挫折,(就)在军事上挫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,并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了(出使东吴的)使命,从那时以来,(已经)二十一年了。

194、  先帝知道我办事慎重,所以临死前就把(辅佐后主、讨魏兴汉的)大事托付给我。

195、(我)接受使命以来,日夜忧愁叹息,担心托付(给我的大事做得)没有成效,以致损害了先贤的英明(形象),所以才在(建兴三年)五月里横渡泸水,深入到偏僻荒凉的区域去。

196、现在南方(的叛乱)已经平定,武器装备也已经准备充分,应当奖励并率领全军将士,北上平定中原。

197、(我)愿意竭尽我有限的才智,去铲除奸臣贼党,振兴和恢复汉家帝业,迁回旧都洛阳。

198、这就是我报答先帝而又尽忠于陛下所应尽的职责啊。

199、至于考虑朝中政事,哪些该提倡或办理,哪些该改革或废弃,并尽力向陛下进献忠言,那是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的责任了。

200、 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、兴复汉室的重任交给我,(如果)没有成效,就请惩治我的罪过,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;如果陛下没有(听到劝勉您)发扬圣德的言论,就追究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的失职,以揭示他们的过失。

201、陛下也应该多多谋虑,以便能征询治国安邦的良策,鉴别采纳正确的意见,深深地追忆先帝临终时遗留下来的诏命。

202、(如果陛下能这样)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!  今天正当要远离陛下的时候,面对着所写的奏表,禁不住热泪纵横,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。

203、[分析] 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。

204、文章总结了“亲贤臣,远小人”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,表示作者“北定中原”,“兴复汉室”的决心,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、鞠躬尽瘁的忠忱。

205、 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,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,蜀汉的实力最弱。

206、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,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。

207、为了“北定中原”,“兴复汉室”,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;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,主张“开张圣听”、赏罚严明、谨慎用人。

208、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。

209、做为一个政治家,能够分析、认识社会现实,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,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。

210、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,诸葛亮辅佐刘备、刘禅,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“三顾”的恩遇,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“恢复汉室”的政治抱负。

211、他忧心国事,鞠躬尽瘁的忠忱,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。

212、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。

213、 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。

214、这首先表现在他的“兴复汉室”的政治理想上。

215、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,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,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。

216、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,强调“兴复汉室”,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。

217、在诸葛亮看来,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,就可以天下太平,这是历史唯心主义。

218、 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。

219、第一部分(先帝创业未半……可计日而可待也)包括五个自然段。

220、文章分析了“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”的形势,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,励精图治的建议。

221、对形势的分析,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。

222、虽然话不多,却很重要。

223、接着提出了对内政的建议:第一项建议是“开张圣听”,作者指出,蜀汉的形势虽然“危急存亡”,但先帝所遗老臣中,“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”,只要能“开张圣听”,就可以发挥这些人的积极作用,巩固、发展蜀汉政权。

224、第二项建议是赏罚严明,“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”。

225、第三项建议是“亲贤臣,远小人”,因为“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”;而“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”。

226、这条建议,是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。

227、  第二部分(臣本布衣……不知所言)包括四个自然段。

228、文章叙述了作者二十年来以身许国的经过,表露出作者勤于国事,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;以使后主体念创业的艰难,从而发愤图强,振兴蜀汉天下。

229、在叙述二十年的经历之后,作者又讲到刘备对他的嘱托和他自己受托的心情,表示了自己出师北伐的决心,最后再次嘱咐后主要“自谋”、要“察纳雅言”,“深追先帝遗诏”,表现了作者临出征时,对后主的无限依恋。

230、  这篇文章是议论、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。

231、文中对后主所作的建议是议论,但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。

232、在议论和叙述当中,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。

233、文中反复称念“先帝”,目的是激励刘禅追念祖德、发愤图强,又深切地表示自己对先帝的思念和忠忱。

234、  文章在结构上富于变化。

235、如第一部分的三项建议,第一项是由分析当时形势引出的;第二项建议则是直接提出要“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”,不使“内外异法”的意见;第三项是先推荐一些人才,建议后主任用,并从历史上总结出“亲贤人,远小人”方能使国家兴旺的经验。

236、从行文结构上,使文章成为富于变化的文学散文,而不是象有的奏书那样干瘪、条文化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关键词: